天才一秒记住【言趣阁】地址:yanquge.com
翌日早朝,皇帝命兵部左侍郎林珣出为总督前往云州援助淮王。
徽州、怀安两地的督抚正被押送回京,朝臣也在这风波将起之时得知了其间诸多情事,对兵部渎职一事有一腔怒气正无法发作,未等皇帝问责,朝堂上便沸反盈天。
或言兵部和户部上下都被徽州和怀安买通,这两地的督抚谎报兵士人数,坐吃兵士军额;或言兵部尚书许桓有不臣之心,包庇自己的门生贪墨军饷;或言兵部和户部内多有奸猾之人,必须彻查。
言语间,众臣悄悄打量皇帝,天颜只带着一丝疲惫神色,和往日无异。
待众人言讫,皇帝才道:“兵部和户部渎职一事朕大抵都知道了,众卿若无其他事情禀奏,今日就到这吧。”
皇帝的反应出乎他们所料,两班朝臣难免交头接耳,黎文苑听见有人说道:“前些时日庆阳的都督为了黩货,杀死了运送军粮的运夫,皇上当时便雷霆震怒,今儿是怎么了?”
他身旁的翰林回答:“昨夜云州送来了告急军报,战事久持不下,军队折损惨重,淮王的长子更是因此战死。”
“这和问责兵部有何干系?”
“陛下大抵是心中不痛快罢,从前淑妃和皇后亲如姐妹,咱陛下和淮王自小一起长大,自然也就如亲兄弟一般,眼下云州因朝廷耽误战机,淮王之子又死在了虏寇手下,陛下应是正担心他那位兄长罢。”
“那兵部和户部的事就这样搁置了?”
“这次牵涉的人可远比上次庆阳那会儿多,皇上不过是想让这风浪更大些罢了。”
这日散朝后,各路弹劾兵部尚书许恒的奏章被送到通政司,其中内容大抵都和早朝时所说一样,这场贪墨案以兵部尚书为首,其余参与人员多为户部的官员。
皇帝马上便命三法司立案,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人皆一齐下狱。
前方战事未息,朝中一片吊诡气氛,大家都猜测淮王会因长子离世消极怠战。
然在朝廷援兵到达后,战势扭转,虏寇节节败退,而淮王始终舍身奋战于疆场,上呈皇帝的军报中只提战事艰苦,将士马革裹尸,只为护万民平安云云。
与此同时,诸臣还关注世子丧葬一事,皇帝本想以亲王丧仪厚葬世子,但淮王在家书中推辞说,世子自幼在云州长大,云州于他而言已是故土,所以他恳请皇帝允许世子葬于云州。
皇帝答允了此事,同时辍朝三日,命在城军民着素服五日,以悼世子。
*
然而这几日后,更加棘手的事接踵而来。
近来多地出现饥荒,官员上报后,赈灾所用的一百余万石粟谷也从预备粮仓分发至灾伤地方。虽云州战势稳定,赈灾事宜及时,今岁战事和灾厄共起,皇帝依然忧心忡忡。
黎文苑重新入班的这一日,文华殿的廷议再次开始。
今日的廷议,皇帝亲自参加。
待黎文苑进入文华殿时,群臣已分立两侧,皇帝未至,他们只接耳私语,气氛不似往日般轻松。
俄顷,皇帝入殿于御座上坐下,群臣跪拜齐颂:“陛下万岁。”皇帝命众臣起身后问道:“现在赈灾情况如何?”
新任户部尚书出列回答:“回禀陛下,定州、元江两府已从预备仓中取余米五十万石,莱州、平阳连年出现饥荒,去年丰年也粮食紧缺,所以秋粮仅足兑运,现在预备仓没有贮粮,当地官员已经号召家中粮米富余的人家借贷粮米给饥民,待漕运的粮米到达后,就可以开仓放粮。”
皇帝道:“今年春雨雪连旬,百姓苦之,这四府今年的税粮就一概全免吧,至于日后再遇到预备仓无米一事,你们怎么打算?”
吏部右侍郎出列,开始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和粮仓有关。自乾治初年起,江南百姓运粮至各官仓的事宜都是依仗朝廷军队,按律令规定,百姓只需根据地方远近之差,按照每石粮,南直隶六斗,北直隶五斗(1)的标准给与军队一定酬劳来完成每年的税粮交纳,但近年部分官员却利用兑运行侵欺积滑之事,他们联合负责兑运的总兵,强行加收百姓的粮米,谎报送京的粮米数额,私自贩卖粮米,这些贪吏的作为我都已记录在册,请陛下明察!”
他从袖中取出奏疏,双手高举,等待皇帝的反应。
皇帝身边的内臣看了一眼皇帝,得到许可后下阶从吏部右侍郎手中接过奏疏。
皇帝打开呈上的奏疏,细细读过后,冷冷道:“京察还没开始,你们倒是给都察院和吏部省了不少事,你们想朕怎么罚?自请降黜可好?”
群臣不论“你们”所指是谁,单听闻皇帝要降罪,便齐齐跪倒一片。他们因无法回答皇帝尖锐的问题而保持着沉默,只有杨宗道一人站立于群臣前列。
他建议道:“陛下,每年运送到京师的粮米定额为四百万石,存粮足够京师的用度,饥年粮食征纳对灾伤地方的百姓而言负担太重,朝廷不如改去以往的征收律令,凡是分派粮多和灾荒的地方,都按粮折价收银,这样实行可以充盈银库,百姓也不必被过多征收钱粮。”
皇帝点头道:“这法子好,是个裕民之计,这件事就按照阁老你说的办,内阁回去拟定好策略,改日我们再商议决定如何实施。”
这次廷议比以往黎文苑参加过的任何一次都有所不同,极快的结束,极简的议题,就连群臣都相较平常更为沉默,或因皇帝在殿内,或因即将到来的京察。
皇帝没有就官吏加收粮米这个话题继续进行下去,黎文苑却知他心下已经有了打算。
曾经她以为皇帝不是杀伐决断之人,譬如他没有削去淮王的兵权,譬如他放任淮王的军队直逼京师,因上次兵部尚书许桓的贪墨案改变了她这一看法。
那日言官弹劾许桓的数本奏章送到通政司,刑部迅速将在京涉案官员带回审问,三法司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初审和复审,甚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递呈上来的各条款罪证都体现出三法司绝对的公允,让人不容置疑。
他们是皇帝手中的利刃,在欺君罔上的官吏面前,可以伺机避其锋芒,亦可以伺机为君主冲锋陷阵。
审判这场贪墨案的人,为了等待这一时机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当贪吏出现,这把利刃就会听从君主指令,直击贪吏要害。
……
一月后,京察开始。
此次京察,礼部尚书林德盛致仕一事最出乎黎文苑意料。
按照旧例,五品以下的在京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考察,四品以上的官员则上呈自陈,走走这京察的过场。
林德盛今岁仍按往常一般安然上呈自陈,不料当日就有言官上书弹劾他远在家乡的父亲强占民田且行贿赂之事。
这事本不严至他致仕,因他父亲所占的五亩田有与卖家的画押凭证,贿赂之事则是他父亲去岁中秋送与当地知府的一坛陈酿。
这于林德盛可谓冤屈,他上疏自辩清白后,无奈言官又将矛头引向林德盛在朝结党,俱言林德盛从前与前任兵部尚书许桓交好,是为同党。
在朝臣工之间有一种无言的默契,何人隶属何党,何人隶属何派,他们心中皆如明镜一般,党争之人所忌的无非是像如今这般把其间隐秘关系开诚布公。
清流一派尚且可言是为国为民,但像许桓这等奸党是帝王最不喜的,所以眼下言官此招对林德盛而言实为致命。
林德盛当即便在皇帝面前恸哭不已,极力撇清自己与许桓的关系,述说自己多年来是如何恪尽职守,如何尽忠陛下。皇帝只道清楚他多年的艰难辛苦,免去他内阁成员一职以了结此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着意过今春》转载请注明来源:言趣阁yanquge.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